有133年歷史的台中市潭子區「林久牧公祠」去年底登錄為市定古蹟,民代爭取經費保存歷史文物,獲180萬元補助「台中市市定古蹟林九牧公祠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」,力拚明年送文化局文資處文資委員會審查,完善修復古建物。
潭子區「林九牧公祠」根據林家年譜記載,建於清光緒15年(1889),去年底登錄為市定古蹟,立法委員楊瓊瓔及市議員賴朝國今舉行會勘,爭取文化部核定180萬元補助「台中市市定古蹟林九牧公祠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」。
/*.innity-apps-underlay-ad {z-index: 34 !important; }*/
.innity-apps-underlay-ad ~ .header {z-index: 35;}
.innity-apps-underlay-ad ~ .main-content .inline-ads { background: transparent;}
#eyeDiv ~ .footer{ position: relative; z-index: 2;} /* sizmek_underlay 投遞調整置底 z-index 權重 */
.article-content__abbr__text {display:inline-block;} /* to be remove */
林九牧公祠現任主委林銘達指出,祖先一百多年前從大陸渡海到台灣,在潭仔墘落腳定居,掙了不少產業,幾位先民發起建公祠,成為子孫聚會交流場所;公祠外大門凋刻「長林遺蔭」、殿內有「德垂後裔」橫匾,八字代表林九牧公祠成立的動機及精神。
林鼎實業公司董事長林欽榮說,公祠擁有不少產業,經過委員會同意租用或賣掉後所賺的錢,利用每年2次聚會發給持有人,每年可收到佃農承租繳的租金。而林九牧公祠除了雙邊護龍內部有柱樑損壞,外貌完整無缺,保存尚稱完整。
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蹟聚落組張祐創組長表示,林九牧公祠為傳統合院格局,具典型客家建築特色,奉祀林氏開閩始祖林祿公、潭子摘星山莊林其中及神岡大夫第林振芳牌位,為潭子、豐原及神岡地區林氏子孫祭祖祠堂,與地方發展淵源深遠。
整體建築格局為門廳、左右護龍、軒及正廳,建物前有半月池,後有化胎規制完整,且構造亦具特色,展現建築構造技術及時代營造流派特色。建物起造約在光緒15年(1889),為潭子地區少數保存至今的宗祠,維持當初起造格局,尤其木構件雕刻精緻,室內構造保存完整,展現一定的藝術特色。
立委楊瓊瓔與市議員賴朝國協助向文化部文資局申請再利用計畫,文化部同意核定計畫總經費180萬,台中市公有文化資產補助六成,補助金額為108萬元,地方政府配合四成72萬元。